在两淮盐场有个特有的名词“盐坨”,这里是盐区集中转运海盐的枢纽,江苏省内盐场有许多盐,其中咱们开发区的猴嘴盐坨是为数不多的官办盐坨,曾被称为“江苏盐都”。她有过辉煌历史,地位相当重要,让我们穿越时空探索一下她的由来、发展及衰落的过程。
兴建销盐官坨的由来
1925年陇海铁路修到了现连云港市境内的大浦,接着向东继续延伸。铁路给淮盐外销带来了新的运输模式,于是1932年猴嘴销盐官坨开始兴建、1933年建成,其位置独特优越,给盐运集销带来了便利。
猴嘴盐坨是当时国民政府为储放销售淮北生产原盐而兴建的,因首开两淮盐区海盐经铁路外运的先河而成为盐运重地。整个盐坨呈“非”字型,坨内盐河纵横,保留了淮盐生产、仓储和运销的传统形态,是淮北盐业生产、运销的重要遗存。
为什么说它是“官坨”呢?据《中国盐政实录》记载:猴嘴官坨于1933年建成,划分坨基14段,每段设大廪基2条,方可储盐150万担。坨基纵向对应排列,每段均有段河,1937年新添8段,尚未竣工,即告沦陷,由敌伪继续完成。经过稍加修理又可储盐80万担。续建8个段位乃在驳盐河之北侧,时称南七段北四段。两侧相对而立,共计22个段位。
各段之间夹有河道,便于船只卸收。坨内外修筑三层高炮楼两座,用于保护盐斤,通称“瞭望楼”,其作用和目的自然是防止偷盗。同时,建有铁栅栏2道、水门1道、吊桥3座,作为保卫之用和坨工通行之用。每个段位还建有厕所及工具房。
在猴嘴建筑官坨,是几经权衡比较的。决策者们认为,板浦场产盐因地势关系,以掣放(掣放是盐业运销术语,指管理机构对盐的检验、核实、发运)车运为宜。当时的大浦商坨,一为自新,一为公益,紧靠板浦场附近,设在临洪口以内,所以采取车运、海运、河运等运输方式都可以掣放。三洋港坨地存储大新圩盐,可以采用海运。因临洪口内水位较浅,必须在口外运载,所以三洋港仍可以使用,大浦港可以暂时存在,而且场署及总放盐处也必须迁移到猴嘴。因火车通到老窑也就是连云港港口附近,可以直达轮埠,自然可以由火车运至轮船装载,所以海运仍然可以掣放。虽然由火车装运增加费用,但比较在临洪口放盐,在口内装半载,其余半数尚须至口外往轮船上续装,其费用与损耗相差无几,而且后面这种方式存在危险。所以坨地的设施虽然专重于车运,仍不影响海运。
此外,建坨设计上也颇为周密,既有利于运储,又便于防卫。从《管理场产为盐政根本之改革论》中可以详细了解坨地模样。全区盐坨之图样,大致均尚划一。中为填高之廪基,四周围以铁网,再护以壕沟,并以桥梁及驳盐河相连。办公房屋及缉私营房,连同瞭望楼均筑于盐坨附近。海运更附设码头或浮桥,车运则于坨内敷设铁路支线。板浦、中正二场之盐坨,均有驳盐河,盐运期间,无论何场之盐,皆可通运无阻。
盐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建成的。官坨建成后,隶属淮北盐运使署板浦场猴嘴放盐处管理和使用。
在盐区的重要地位
从经济地位来看,猴嘴盐坨是江苏淮盐的主要集散地,新中国成立后负责全国16个省区的淮盐集销,支援国家建设,也保证了这些省区近2亿人口的食用盐需要。她对推动连云港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猴嘴盐坨每年运往外省市的淮盐,在有数据可查的解放初期,每年达到10多万吨;最兴盛时期当数上世纪80年代,年销量达80万吨。
从区域地位来看,上世纪50年代,盐税曾占到连云港市财政收入的70%,时任市长感叹道:“盐税是个大头呀。”从此“盐大头”名号响彻江苏。猴嘴只是一个镇级建制单位,也正因其是盐都,当年的云台区驻地才设在猴嘴。更为有趣的是,因为淮盐的名声好、名气大,云台区一度曾改名为“盐区”。不仅如此,盐区的火车站也被称为“盐坨站”,这一名称沿用至今。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为掠夺淮盐,占领了盐坨,而且在河东的吊桥口200米处建了“屯兵所”,利用炮楼站岗放哨,欺压百姓。坨工苦不堪言,纷纷抗争,其中最有影响的要数姚子贵。1942年,日寇在猴嘴东的富湾挖战壕,40多岁的姚子贵也被抓来干苦活。一天,姚子贵饿着肚子硬撑着上工,四肢疲乏,不免动作缓慢。一名日寇监工发现后,用拳头捣他,趁姚子贵没注意,又一把揪住姚子贵的衣襟,想来一个“日本掼”。但姚子贵人高体魁、性格刚直,虽然没吃早饭,但心里早有准备,抽身拿起车襻抽过去,不偏不倚襻鞘落在对方脸上,打得他嗷嗷叫,替工友们狠狠地出了一口恶气。伙夫张义路因看不惯作威作福的汉奸,用计将汉奸骗到水塘边,以天气太热让汉奸下水洗澡、自己为其看衣服为由,最终将汉奸杀死。还有屠夫刘二,当老婆惨遭日军长武久夫施暴时,拿出刀将长武久夫捅死。这样的斗争故事还有很多,激励着后人自强不息、奋斗不止。
1963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同志乘专列到连云港市视察工作,接见淮北盐场领导时,对淮北盐场为国家作出的贡献给予了肯定和关怀。当时专列就停靠在猴嘴盐坨。
盐坨的衰落及保护
盐坨为什么会逐渐衰落呢?1989年,连云港碱厂建成投产,为了支持国家重点工程、保证连云港碱厂正常用盐,江苏省盐业公司将台北、台南、徐圩三大盐场的原盐,由过去从猴嘴盐坨外销改为由各场直接向碱厂内销。为了弥补猴嘴盐坨因失去三大盐场运销而造成的损失,省盐业公司每年从上述3个盐场每家调拨3万吨共计9万吨原盐给猴嘴盐坨自销自给。这9万吨原盐,较之1982年运销量82万吨,实在是很少。在困难情况下,盐坨人不等不靠,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当时,连云港碱厂供盐码头劳务市场非常热闹,盐坨人便积极发挥本单位原盐装卸的特长和优势,在一线装卸人员中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一个30人的装卸公司,在连云港码头、墟沟等地从事搬运工作,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负担。
1998年,随着工业盐和食盐市场逐步放开,云台运销公司划归金桥公司后又被撤销,金桥公司对其业务进行重新划分,成立云台实业分公司。江苏省盐业公司对猴嘴盐坨每年调拨9万吨原盐改为直接拨补款项,称作“定补”。自此,猴嘴盐坨上亿元资产开始闲置,原盐运销进一步“缩水”。此后,盐坨人进一步调整思路谋发展,拓展生存空间。到了2010年,盐坨随云台实业分公司划归台北盐场管理,也随着烧香河槽拆迁、运盐河道断航,淮北地区大量盐田被征用,这个运行了将近80年的“江苏盐都”,彻底结束了她原盐集运的历史。
猴嘴盐坨拥有较多遗存,比如“老炮楼”“吊桥”“专用线”等,对她的保护和利用一直受到各方重视。多位连云港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地方两会期间提交建议提案,呼吁加强保护。市文保单位也积极调研,提出保护建议。还有较多市民自发向上级反映,要求重视盐坨的保护和开发。目前,政府相关部门除保留部分铁路外,还在原麻袋仓库老库房的基础上筹建“淮盐文化展馆”。有识之士提出建议:建设“江苏盐都遗址公园”或“盐运遗址公园”,保护、恢复仅存的部分盐坨原貌,包括两条铁路支线、东西站台、廪基、盐坨河道等,展示盐坨历史和盐工、盐民生产生活等场景。配套建设“淮盐文化展览馆”,展示淮盐溯源、淮盐屐痕、淮盐生产、淮盐制艺、淮盐之利、淮盐名宿、淮盐艺韵、淮盐风云和淮盐用途等,并复制或仿制盐坨相关单位的工具、小机房等,用模拟场景展示淮盐运输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