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脉盐韵,鹾海遗珍,淮盐作为独特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众智慧。让我们一起走进江苏淮盐文化博物馆(筹),穿越历史长河,领略淮盐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江苏淮盐文化博物馆(筹)位于花果山大道西侧金桥路北侧,在原盐坨麻袋仓库基础上升级打造而来,建筑面积2558.78平方米,总投资1500万元。展示馆以“国脉盐韵 鹾海遗珍”为展陈主题,分为“淮盐非遗国之瑰宝”“淮盐运销 百业兴旺”“华中金库 彪炳史册”三个单元,设有展品400余件。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三个主题单元,走进淮盐历史这本厚重的书籍,感受淮盐文化人文气息,体会众生百态。
淮盐非遗国之瑰宝
淮盐因淮河横贯江苏盐场而得名,起于春秋,兴于唐宋,盛于晚清。该单元展示了淮盐的起源以及工艺革新。清光绪版《盐铁论》,作者是西汉的桓宽,是根据著名的“盐铁会议”记录撰写的重要史书,奠定了二千多年盐业专营的理论基础。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桓宽调查民间疾苦,发现盐铁官府垄断和“平准均输”政策是主要原因,建议废除这两项政策。官拜御史大夫桑弘羊反对,引发激烈辩论。桓宽记录了这场辩论,撰写了《盐铁论》,成为研究西汉中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淮盐运销 百业兴旺
自古以来,盐、铁是国民经济的两大命脉。历代封建王朝尽“管天下盐铁”。第二单元主要展示了历代王朝严格的运销、行销政策以及淮盐带来的文化昌盛。淮南盐很细,把盐堆好之后,用印板在盐上印上字,可以防止伙计偷盐,如果有人动了盐,上面的字就会被破坏。盐坨高跷的高跷比一般的高,因为是要踩在泥地里面。通常在节庆、庆典和民间活动中进行,展示了盐业的历史和传统。皮影戏在淮盐地区的演出常常以盐民的生活和盐业生产为题材,反映了当地的盐业文化和民俗。例如,皮影戏可能会展示盐民的工作场景、盐运过程以及与盐业相关的民间传说。
华中金库 彪炳史册
近现代以来,淮盐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提供了重要的财源,第三单元主要展示两淮盐场人民浴血奋战,为华中抗战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为确保根据地食盐所需,广开抗战经费渠道,两淮盐区的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响了淮盐保卫战。通过建立灶民组织,开展减草租、涨桶价等经济斗争,不仅为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积累了宝贵的对敌斗争经验。
历史文化是民族的根脉,淮盐文化是盐文化的皇冠,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淮盐作为华夏民族智慧结晶,所焕发的闪耀光芒和独特魅力,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人干事创业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