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来,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深入推动服务优化和政策创新,为连云港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截至2月底,连云港自贸区以连云港全市2.7‰的面积,贡献了31%的实际利用外资、19%的外贸进出口总额、17%的新增注册企业。
形成68项创新实践案例
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综合协调局局长尹玉林介绍,国务院《总体方案》明确了连云港片区“建设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建设集聚优质要素的开放门户、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交流合作平台”三大功能定位,并赋予连云港片区建设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构建优质集聚要素的开放门户、打造一带一路强支点、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加快贸易转型升级、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六大试点任务。
“国务院前六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率超80%。省定任务涉及我市共128项,已完成或正在推进120项,有效实施率达94%”,尹玉林说,“我们还着力推动制度创新,形成了68项具有连云港特色的创新实践案例。”
中欧班列“保税+出口”集装箱混拼和国际班列“船车直取”零等待两大模式便是这68项创新实践的代表。连云港中哈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左学梅说,以往,保税进口到国内再次出境的货物需单独装箱、凑整发运,不可以与国内直接出口的货物装载在同一个集装箱,企业负担较重。“‘保税+出口’集装箱混拼解决了这一痛点。”她说,这一模式为企业节省物流成本超73%。截至2020年11月的数据显示,仅混拼测试发运21个40英尺标准集装箱,已累计为企业节省运输成本约6.2万美元。
左学梅还介绍,实现国际过境集装箱业务“船车(站)直取”零等待的模式,将海关、铁路等各环节手续前置,实现日韩等进口货物抵港后直接换装中欧班列发往境外,这一举措使连云港国际集装箱过境时间由原来4天以上缩短至1天以内,并将单箱中转成本降低了60%。
据了解,上述两大创新实践已被江苏省列入“第一批全省创新实践案例”,“保税+出口”集装箱混拼创新经验还获海关总署备案。
加速优势产业集聚
获益于自贸区改革试点的不仅仅是连云港港。在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连云港-里海”供应链物流基地项目一期物流中转用房已基本建设完毕,里海地区配套用房也正在建设之中。这个占地面积达1000亩的基地正式运营后,可以把长三角、珠三角和日、韩两国的各类商品材料汇集,并在中欧班列的基础上向里海周边五国地区组织产业梯度转移和销售。同时,项目还可将当地矿产品、农产品等优势资源通过连云港向国内、日韩输送,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双向交流供应链通道。
尹玉林说,依托港口与陆桥这两大核心资源以及自贸区政策优势,连云港港新增集装箱航线13条、累计达78条,海河联运航线、铁水联运通道分别新增6个,被确定为国际枢纽海港。2020年,中哈物流场站进出集装箱量、上合组织国际物流园完成物流量、哈国东门无水港过境换装量同比分别增长2.3%、3.8%、44.6%,中亚回程运量达到全国首位。
全国性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已初具雏形,集聚优质要素的产业基地建设也正在加速推进。
恒瑞、正大天晴、豪森、康缘等国内头部药企集聚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医药产业已成为开发区和连云港的一张名片。以此为基础,连云港正加速推进“中华药港”产业基地建设。尹玉林表示,目前,自贸区连云港片区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华药港高质量发展意见》,一期40万平米标准厂房建成投用,已吸引生物医药上下游企业50余家。此外,花果山医学科学中心挂牌运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药品进口口岸、省药品认证审评中心连云港分中心正在积极申报。
围绕石化产业链培育,在统一适用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任务的连云港综保区徐圩片区,加快推进了油气贸易产业布局,并积极争取相关政策,目前已有近百家油品贸易类企业落户,现货石油贸易、仓储、交割等业务全面开展。
为了将自贸区打造成更开放的门户和更畅通的交流合作平台,连云港在制度创新方面还有更多着墨。印发了促进自贸试验区连云港片区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1+8”产业发展政策,出台了50余项扶持政策,形成了支持改革试点任务落地落实的政策体系。此外,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获批建设,国际邮件互换局、汽车整车进口口岸等开放功能平台申建取得积极进展。同时,还出台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跨境电商体验中心、海外仓等相继投入使用,形成日韩化妆品、中亚红酒等消费品进口,连云港水晶、农产品、主题服饰等特色产品出口双向通道。
通过制度创新指引,自贸区连云港片区市场创业和产业集聚氛围进一步激发,慧智新材料、中远海运LNG装备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开工建设,中科院能动中心等省级重大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全市首家中外合资经营性船员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中外合资医院正式落地。截至目前,连云港片区新增规上企业25家,企业数超8500家,较获批前增加6.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