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地片区,生活可以有多少种打开方式?
晨光熹微,早餐店蒸腾起第一缕热气,刚出炉的包子香混着热豆浆的醇厚,引得上班族们放慢脚步;
暮色四合,水果店里脆甜多汁的西瓜,成了遛弯邻居们带回家的“夏日甜蜜”。
华灯初上,火锅店灯火明亮,红油锅底咕嘟冒泡,食客们碰杯的欢声笑语引得路过的行人频频驻足……
这片位于市开发区猴嘴街道的热土,正以一个个鲜活的多元生活场景诠释着“城市几何中心”的真正含义。
路网织就晨昏线
站在绿地片区的路口,很容易明白为什么这里的商铺总是抢手。
“以前下大雨就怕路上积水到膝盖,如今双向四车道的湖西路宽敞平整,从小区到单位一路顺畅。”居民陈周平的一番话,道出了绿地片区的交通蝶变。作为市开发区“五横八纵”路网的核心节点,这里西接花果山大道城市主轴,南邻新港城大道,北接东方大道。2024年贯通的湖西路,更是串联起居住、医疗、教育等全功能地块。
交通升级带来的人口集聚效应正在显现。近年来,随着跃湖路等“智慧路灯+海绵道路”示范工程落地,绿地片区人口导入速度较三年前提升40%。BRTB1线与2路、63路、901路公交组成的立体交通网,让居民20分钟可达主城区。
“几年前租店时街面冷清,如今铺位抢手。”开了7年奶茶店的肖静亲历了这里的人气变迁。作为市开发区“港产城人融合”战略的先导区,绿地片区既承接花果山景区的文旅客流,又服务周边产业园区的就业人群,独特的“三区结合部”区位优势,让每间商铺都能分享多重流量红利。
街角升起百味炊烟
在绿地片区逛一逛,会发现没有“浪费”的铺子。
“还记得吗?几年前整个片区只有一家早餐店,现在光卖早点的就有三四家,小笼包、胡辣汤……每天不重样。”居民张万绪感慨道。
近年来,绿地片区聚焦“便民、利民、惠民”定位,沿街218家商铺出租率达90%以上。去年9月刚开业的先锋生活文体休闲广场一期,50间特色餐饮商铺与32个创意摊位出租率高达100%。“一铺难求”的现象正印证着几何中心的流量吸引力。
如今,这里既有连锁餐饮、品牌超市等便民业态,也引入连锁酒店、宴会中心等高端配套,奶茶店、咖啡店、披萨店、麻辣烫……日益丰富的品类让不同人群找到归属,充分满足周边居民及企业员工的多元化、高品质生活需求,成为名副其实的“一站式”活力生活圈。
夜间经济的崛起也为绿地片区更添一分活力。每到傍晚,新疆烧烤、东北铁锅炖等特色餐馆渐次亮起灯牌,上班族约着同事小聚,老人们带着孩子在广场嬉戏。经营烧烤店的张亮感慨:“以前晚上十点就收摊,现在凌晨还有年轻人来吃串,这人气是熬出来的福气。”这种从陌生到熟悉的邻里情谊,让绿地商业街区超越了消费空间的意义,成为情感联结的纽带。
日子有了温暖形状
“一铺难求”的深层逻辑,藏在“宜居宜业”的底色里。
“住进来像拼齐‘生活拼图’。”家住绿地一期的张巧平细数:小区对面是幼儿园,婆婆体检便捷,十分钟到昌圩湖放风筝。家门口的先锋广场,更是全家散步、孩子玩耍的首选。
这种人气还源于“刚刚好”的距离,绿地片区用“15分钟生活圈”破解了现代城市的幸福密码——新海高级中学开发区分校区已开学迎新,市一院开发区院区填补区内“三甲”医疗资源空白,昌圩湖体育公园的跑道上永远有运动的身影……优质的教育、医疗、休闲资源,在家门口触手可及,让寻常日子有了踏实的轮廓。
产业活力更让“宜业”名副其实,周边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企业加速集聚,“15分钟通勤圈”成为现实,不少居民实现“家在绿地,业在园区”的理想状态。“这里既有老城的烟火气,又有新城的发展劲,工作生活能找到很好的平衡。”药企员工戚长杰感慨。
从待开发到成熟生活区,绿地片区以生长回应需求。当烟火气息升腾,路灯照亮归途,邻里问候随风,先锋广场笑声点亮夜空——“一铺难求”正是脚步投出的信任票:能将寻常日子过出滋味的地方,总被偏爱。生活于此纵有千万种打开方式,每一种,都落笔于“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