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破茧重生!废弃矿山的“逆袭”之路

发布时间:2025-07-11 11:11 信息来源:美丽江苏 字号:[]

走进位于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朝阳西山,阳光从树梢林木间洒落,一片绿意葱茏,丝毫看不出这里曾是岩石裸露的废弃采石宕口。西山采石场的蝶变,正是经开区大力开展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的一个缩影。

主动作为变“生态包袱”为“绿色资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采石场曾经是一派炸山取石、机械轰鸣的繁忙景象。然而,长期的开采导致山体和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山体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势在必行。

为此,区自然资源部门通过深入核查,反复论证,确定采取人工修复8宗、自然恢复4宗,因地制宜科学化精准化开展修复工作。对已修复完成的废弃矿山开展“回头看”,指导属地街道做好长期管护工作,严防倾倒垃圾、堆放杂物、破坏修复成果等现象发生。

据了解,通过“一矿一策”进行精准修复,目前,辖区内废弃矿山问题已全面清零,实现了“生态包袱”向“绿色资产”的转化。

积极攻坚,创新废弃矿山修复工艺

废弃采石宕口往往存在面积大、落差大、坡度陡等问题。如何在不对山体造成二次破坏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位于东疏港高速中云台山段南侧的云门寺废弃矿山修复给出了答案。

云门寺废弃矿山占地面积约4.7万平方米,最大高差近70米。为解决高陡岩质边坡生态修复难题,成功探索出“不削坡、不降坡”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思路和喷播技术,以及模块化生态修复等多层次技术工艺。

据自然资源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在全市首次采用‘团粒喷播、生态袋、植生孔’新工艺,有效避免了削坡降坡对山体造成的二次破坏,为全市地质环境治理项目起到良好示范作用。”

目前,辖区内12处废弃矿山已全部修复完成,治理总面积约2000亩,曾经的满目疮痍已被今朝的草木葱茏、生机盎然彻底取代。

美丽蝶变从“逐绿而行”到“点绿成金”

作为辖区内治理实施最早的一个项目,位于中云街道金苏村的金苏采石场矿山治理项目,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金苏采石场矿山治理后经过多年的生态管养,曾经的残山剩水已重新变成了青山绿水,与毗邻的“天然氧吧”云龙涧景区浑然一体,周边空气负离子浓度高达4—10万/立方米,成为附近居民及游客新的打卡地。

“我们利用朝阳街道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有机融合果园、林地、水库等天然资源,打造了1600亩集游乐、餐饮、住宿于一体的‘韩李乡村休闲旅游区’,形成了春赏万亩桃花、夏秋黄桃山楂采摘、冬季滑雪滑草的特色乡村旅游。”韩李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李传茂介绍。

通过大力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连云港经开区获得了更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逐步探索出一条灾害治理、生态复绿、景观再造、土地复垦利用的矿山综合整治之路,以生态“含绿量”提升了园区发展的“含金量”。